当前位置:首页 > 新闻中心

我与药学的故事 —— 一位青年药师的成长手记
发布日期:2025-07-01   新闻来源:河南省药学会    浏览次数:3

作者:南阳市中心医院  曹玉迪


小的时候我特别讨厌和害怕去医院,我不喜欢医院的消毒水味,讨厌每个匆忙闪过的人愁眉苦脸的样子,我害怕护士要给我打针,输液...没想到多年以后我也成为了一名医务工作者,作为一名药师已经工作几年了。这几年的时间里,我从初出茅庐的懵懂简单,到找不到方向的迷茫困惑,到如今在摸爬滚打中学会探索自己的位置和价值。

2015年炙热的夏季,我应聘到南阳市中心医院药学部。工作的第一个部门是住院调剂室。记得很清楚,当时我躲在带教老师的身后,战战兢兢看到了满屋琳琅满目的药品,心里只有一个声音,“这怎么可能记得住呢?”日复一日,不断重复的取药发药,让我很快的适应了这份工作。半年的时间过去了,突然一天我在想,这些重复的劳动价值何在?我的专业知识有何用武之地?当意识到这些,工作一下子变的枯燥和乏味。

直到有一天,我正在给一个科室发药。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拿了瓶碘海醇边撬盖边问我:“小姑娘这糖浆是一次喝完吗?”。我急忙制止他说这是造影剂,做检查前静脉注射的。他拍着脑袋连声说:“看我这记性,医生交代过 我给忘了,差点我就一口闷了”。看着他独自离开的背影我突然感慨万千,每个家庭都有老人,他们是否都能正确的用药呢?又会有多少患者服错了药品?药师及时的指导和干预能帮助多少患者正确使用药品呢?也许我的一句话一个叮嘱,就为他们合理用药增加了一道安全阀。当然,这是一件很小的事,却改变了我,第一次让我切身的明白药师不再是只会按处方发药的职业。从那天起,我暗下决心,要做一个对患者有用的药师。我希望每当有患者来咨询我药学知识的时候,我可以给他们准确和全面的回答。其实,你看!药师生涯最动人的时刻,往往不在审方系统通过的绿色提示框里,而在老患者复诊时从布袋掏出保存完好的用药指导单,那些被体温焐热的折痕里,藏着比血药浓度曲线更精准的疗效证明。我们以分子式作桨,以同理心为帆,在治疗窗的微妙区间里,摆渡着无数个向阳而生的生命。

上班第二年,我被临时通知转科到静脉用药调配中心。听说这个科室工作时间早出晚归,工作步骤复杂繁琐,工作要求严苛谨慎。当我看到科室整个工作状态时,我真的目瞪口呆了…原来“魔鬼科室”不在于工作环境,而在于工作的人,大家就像在流水线的机器人一样,配置、审核、扫描、打包,每一各环节都快速有序,整个操作过程看得我眼花缭乱的。带教老师给我了很多资料,有系统操作流程、药品配伍禁忌、常见的不合理医嘱等。面对这个初次见面的魔鬼PIVAS,我竟然很好奇也很崇拜。

静配药师,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审核医嘱。中心医院PIVAS日配置量在九千瓶左右,那就意味着审核药师需要审核大量医嘱,整整两个月我就为这九千张医嘱发愁,食不知味、夜不能寐。科室的前辈耐心的手把手教我,把一些经验传授给我。带教老师带我下临床见医生,与病人沟通。

最难忘的是参与TPN营养液配置的那个冬天。我去见了这位病人,一开始他很迷茫,不知道静配中心药师是做什么的。主任给他解释说你这些静脉注射用的药品,都是由我们审核通过后,配置好送来的。他才明白过来。看着乳白色药液缓缓流入病人干瘪的血管,主治医师拍着我的肩说:"这袋营养液里,有你们药师调配的生命温度。"那一刻,我触摸到了药学事业最本真的模样——它不在聚光灯下,而在每个药瓶流转的晨昏,在每张处方的字里行间,在每双传递药品的手掌温度里。看到病人一滴一滴流进血管的药品和他渐渐好转的病请。我明白作为药师,也许扮演的是医生背后的角色,作为一名PIVAS的药师更是深藏功与名,只要病人安全有效用药才是最重要的。

当看到3床爷爷的肠外营养液中特别添加的维生素K——那是他偷偷给ICU老伴折的千纸鹤里夹带的请求;当审核4岁患儿的TPN大袋格外慎重时,耳边总会回响她母亲哼唱的童谣——这些细碎的温度,让我们在精密计算给药浓度的同时,始终保留着人性的浮动值域。

如果说医院是个大舞台,医生是主角,护士是配角的话,我想我们药师就是配乐。有了配乐的表演才会是完整和精彩的。     

回首这几年的工作时间里,我收获着感动,欣喜,更面对着质疑,并最终得到了认可。我不会忘记第一次帮助病人听到感谢时的那份荣誉感,也忘不掉第一次与医生沟通提出质疑的底气不足。一路走来,不忘来路,不断丰富、提高自己,一路走来,不改初心,

坚持做好自己的工作。我很平凡但我很满足,我期待着和我的同事们为患者更好的服务。

药学事业长路漫漫,但我们的未来,来路可期!

友情链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