版权所有 河南省药学会 豫ICP备17043728号
作者:南阳市中心医院 张宇
驻科药师的清晨交响曲:当晨光遇见医嘱
清晨7点半,新生儿重症监护室(NICU)的走廊已响起匆忙的脚步声。作为一名儿科专业的临床药师,我的一天从参与“医护一体化晨交班”开始。医生、护士、药师围站一圈,逐床汇报患儿病情:早产儿的呼吸支持参数、感染患儿的抗生素使用情况、肠外营养液的使用情况、PICC置管的护理、新入院患儿其母有高危因素如胎膜早破、妊娠期糖尿病等,我的任务是基于专业知识为临床提供合理化用药建议。其中,昨晚急诊收治的一名胎龄30周的早产儿诊断为败血症,计划使用万古霉素抗感染,主任和我讨论在如此低龄早产儿身上使用万古霉素存在的风险,我快速的翻查FDA查阅信息,根据生化指标和万古霉素在婴幼儿体内药代学、药动学特点提出意见和建议,主任指示管床医生按照我推荐的剂量和用法下医嘱,而我也在工作笔记上详细记录该患儿的信息并将持续关注。
这种多学科协作的交班模式,打破了传统“医患-护患”的平行线,让药师从幕后走向台前。
药海淘金:查房中的“老药新用”新解
病房是驻科药师的核心战场。手持平板电脑,我跟随主治医师穿梭于病床间。一名出生仅3天的早产儿,极低出生体重儿因败血症住院治疗,血培养示肺炎克雷伯菌,产金属酶,对此敏感的抗菌药物很少,其中氨曲南需临时采购耗费时间,阿米卡星有耳、肾毒性,需监测药物浓度,但该药物的血药浓度监测我院尚未开展。怎么办?主管医生向我投来探寻的目光。没有新药是否老药可用?我忽然灵光一现,赶紧查阅文献,经过一番查询,并从安全性、有效性考虑,建议在告知患儿家属用药风险的情况下,将抗感染治疗方案调整为美罗培南联合磷霉素,并提醒磷霉素应先于美罗培南1小时输注,以提高抗菌活性。临床医生采纳了建议,患儿感染指标水平明显下降,生命体征平稳,临床治愈出院。这种“海绵吸水式”的查房,要求药师不仅精通药理学,还需理解新生儿生理特点。
看似简单优化一名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抗感染方案,其背后是无数次查房中积累的临床思维与药学知识的深度融合。
头脑风暴:当疑难病例遇上多学科“智囊库”
“患儿3岁考虑化脓性脑膜炎,伴先天性左耳耳蜗缺失,入院当天考虑感染较重,行脑脊液检查,并经验性予美罗培南联合万古霉素。入院第2天仍有发热,脑脊液培养示肺炎链球菌”儿科主任的眉头紧锁。在多学科病例讨论会上,考虑万古霉素耳毒性、肾毒性,以及地塞米松会降低万古霉素的血脑屏障通过率,使脑脊液中的药物浓度降低,我提出停用美罗培南、建议使用利奈唑胺,同时小剂量使用地塞米松减少听力损伤的方案,同时建议监测耳毒性基因突变。最终患儿的感染得到控制,且未出现右耳听力损伤。入院第9天,头颅磁共振检查示硬膜下积脓可能,脑脊液相关指标明显好转,但患儿偶有发热,遂再次请会诊。我分析认为目前治疗是有效的,发热不排除与此时抗菌药物疗程不足或与合并并发症有关,建议暂不调整治疗方案。临床医生采纳,抗感染3周后,脑脊液相关指标均恢复正常,且脑脊液、血培养均为阴性,头颅磁共振检查也提示左侧侧脑室后角病灶消失。临床治愈,准予出院。
这种“头脑风暴”模式,通过参与MDT(多学科诊疗),药师能从药物代谢、相互作用、基因多态性等角度提供独到见解,助力个体化治疗。
科研突围:从临床问题到省、市课题的蜕变
临床药师的另一重身份是科研探索者。去年,在儿科会诊中发现患儿以急腹症来诊,典型紫癜皮疹出现后修正诊断IgAV(又称过敏性紫癜)。腹型IgAV在儿童中患病率逐年呈递增趋势,但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确。急性发病症状类似急腹症,腹痛以绞痛为主,很少合并肠套叠、梗阻或消化道穿孔。患者常因临床表现不典型难以早期确诊,甚至被误诊为急性阑尾炎等而行手术治疗。而用于腹型IgAV相关危险因素、预防和治疗的研究仍然缺乏,特别有必要识别腹型IgAV危险因素和特异性生物标志物,以改善IgAV的预防和管理。因此,我们联合小儿外科、儿童重症监护(PICU)申报了“儿童腹型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”省科技攻关课题。此外,我们团队发现在NICU中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患儿抗生素联合使用率偏高,部分病例存在超说明书用药现象。通过分析近2年临床数据,我们联合新生儿科、医学影像科申报了“新生儿败血症的危险因素分析及EOS风险计算器评估价值的研究”课题。
药学科研探索,为专科临床药师向驻科药师模式转化奠定基础,可以很好地复制并推广。
破圈与融合:驻科模式的“最后一公里”探索
驻科药师的终极目标,是打通合理用药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我们不仅参与住院治疗,还延伸至出院随访。例如:我为一名患儿制定家庭用药计划时,设计了川崎病患儿的用药及定期复查肝功能的时间表,并通过微信随访关注该患儿冠脉损伤情况并指导正确使用阿司匹林,提高用药依从性及安全性。
“闭环式药学服务”,驻科药师团队从医嘱审核到居家用药教育,形成全流程覆盖,可以更好地提供药学服务。
结语:药学人的温度与使命
一代药学人有一代人的坚守与使命。驻科药师的故事,更多的是科学与人文的交织。我们在查房中严谨如“显微镜”,在讨论中敏锐如“雷达”,在科研中执着如“匠人”。每一份合理用药方案的背后,是对生命的敬畏,更是儿科药学人“以患儿成长支持为中心”的初心。做专业很有获得感,“为儿童服务很幸福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