版权所有 河南省药学会 豫ICP备17043728号
作者:安阳市第六人民医院 药学部 张晶
小时候,我总是生病。医院里那股淡淡的消毒水味,几乎成了我童年记忆的底色。每一次发烧、咳嗽,妈妈都会带我去医院,我最期待的,就是药房窗口那位小姐姐递过来的小药片。在我眼中,那不是普通的药品,而是能驱散痛苦的“魔法”。这个“魔法”深深吸引着我,让我在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:长大后,我也要成为一名制造这“魔法”的人,去帮助他人摆脱病痛的折磨。
高考后,我毫不犹豫地将所有志愿都填上了各大学里的药学专业。我坚信,只要学了药学,就能制造出更多神奇的药片,去治愈病痛,守护健康。那时的我,对药学的理解,纯粹而简单,就像一颗刚刚萌芽的种子,充满了对阳光和雨露的渴望。
第一章:初入职场——九年调剂师的坚守与洞察
2010年,我怀揣着这份初心,踏入了安阳市第六人民医院,成为了一名药品调剂师。药房,是我职业生涯的第一站,也是我真正接触药学实践的起点。在这里,我不再是书本上学习药物分子式和作用机制的学生,而是每天面对着成百上千张处方、形形色色的药品和焦急等待的患者。
调剂师的工作,看似简单重复,实则责任重大。每一次四查十对、每一次精准取药都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用药安全。我记得,有一位老奶奶因为视力不好,总是把几种外观相似的药盒搞混。我每次都会耐心地把药盒分好,用大字标签写清楚用法用量,并反复叮嘱她。她那充满感激的眼神,让我真切地感受到,我的工作不仅仅是发药,更是在传递一份关怀和责任。
这九年,是我职业生涯最坚实的基石。我从一个对药品充满好奇的新人,成长为一名能够独当一面的资深调剂师。我熟悉了医院上千种药品的规格、用法和禁忌,也练就了一双“火眼金睛”,能够迅速发现处方中的潜在问题。更重要的是,我开始从“发药者”向“服务者”转变。我不再满足于简单地执行医嘱,而是会主动思考:这个药最适合这个患者吗?有没有更好的替代方案?我如何能更好地与患者沟通,确保他们正确用药?
这份工作让我深刻体会到,药学不仅仅是关于“药”的科学,更是关于“人”的艺术。药品是冰冷的,但我们的服务必须是有温度的。这九年的坚守,让我对药学的理解从“制造魔法”的浪漫想象,回归到了“守护生命”的现实责任。
第二章:转型与蜕变——走进临床药学的殿堂
2019年6月,我迎来了职业生涯的一次重要转折——我从工作九年的药房,调入了临床药学室。这对我来说,是一个全新的世界,也是一次巨大的挑战。如果说,调剂师的工作是“点”,那么临床药师的工作就是“线”和“面”。我需要走出药房,深入临床,直接参与到患者的治疗过程中。
起初,我感到非常不适应。面对医生们专业的讨论、复杂的病例,我常常感到自己的知识储备捉襟见肘。但我没有退缩,我知道,这是我实现职业价值跃升的必经之路。我开始疯狂地学习,重温药理学、药代动力学,学习最新的治疗指南,跟随着医生查房,仔细聆听他们的分析,努力理解每一个治疗决策背后的逻辑。
我逐渐明白,临床药师不再是被动地执行医嘱,而是主动地参与治疗。我们是医生的专业伙伴,是用药安全的“守门人”。我记得有一位心衰患者,同时患有肾功能不全,医生在使用一种抗菌药物时,剂量调整得非常谨慎。我通过查阅资料和计算,向医生提出了一个更为精准的个体化给药方案,最终既保证了疗效,又避免了肾毒性的风险。当医生采纳我的建议,并对我说“谢谢你,你的建议很重要”时,我内心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。
为了更快地成长,2023年4月,我远赴武汉,参加了临床药师规范化培训。那段日子是艰苦的,但收获是巨大的。系统的理论学习、大量的案例讨论、高强度的临床实践,让我对临床药师的工作有了更全面、更深刻的认识。我学会了如何进行药学监护,如何识别和处理药物不良反应,如何开展用药教育。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,药学工作者的使命,不仅仅是提供药品,更是提供专业的药学服务,优化药物治疗结果,提升患者的生命质量。
第三章:角色的升华——从被需要到赋能他人
2024年9月,我再次迎来了新的挑战,成为了一名管理者。肩上的担子更重了,我的视角也从关注个体工作,转向了团队建设和学科发展。一位老师曾经问过我一个问题,“你现在是希望被谁需要呢?可以被工作需要,被领导需要,被同事需要,被患者需要,被临床医生需要,被护士需要。”如果说,在调剂师时期,我最希望被“患者需要”,因为我能直接为他们解决用药的困惑;在临床药师时期,我最希望被“临床医生需要”,因为我想成为他们治疗决策中不可或缺的专业伙伴;那么,作为一名管理者,我的答案又有了新的升华。
我认识到,无论被谁需要,药师所有工作的最终落脚点,始终是为临床服务,为患者服务。我们,就是那个为患者生命健康保驾护航的“幕后者”。
“被领导需要”,意味着我要深刻理解医院的发展战略,将药事管理与医院整体目标对齐,成为领导信赖的执行者与规划者,从管理层面推动药学服务模式的转型和质量的提升。我需要思考如何构建更高效的药品供应链,如何建立更完善的合理用药监测体系,如何带领团队适应新时代的要求。
“被临床医生需要”,意味着我不仅要自己具备过硬的专业能力,更要带领整个临床药学团队,成为全院医生可以信赖的“药学智囊团”。我们需要主动深入临床,提供循证药学证据,参与多学科会诊,为复杂病例的用药决策提供支持。
“被同事需要”,意味着我必须成为一名优秀的团队领导者。我要为团队成员创造学习和成长的机会,营造一个积极向上、专业精进的工作氛围。我要倾听他们的声音,解决他们的困难,激发他们的潜能,让每一位药师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找到价值,发光发热。
这些“被需要”,看似不同,实则同源。它们都指向一个核心——通过提升自我、赋能团队、协同临床,最终实现为患者提供最安全、有效、经济的药学服务的终极目标。我们或许不像医生护士那样站在聚光灯下,但我们用专业的知识、严谨的态度和无私的奉献,在幕后为患者的生命健康筑起了一道坚固的防线。这份“幕后”的坚守,同样闪耀着人性的光辉。
结语:初心不改,使命在肩
从童年对一粒药片的好奇,到成为一名坚守岗位的调剂师;从转型临床药学的迷茫与探索,到成为赋能团队的管理者,我的药学之路,已经走过了十余年。这条路,有汗水,有挑战,但更多的是成长、收获和满满的成就感。
回首望去,那个曾经梦想拥有“魔法”的小女孩,如今已经找到了属于自己的“魔法”——那就是用专业的知识去守护生命,用无私的奉献去传递温暖,用团队的智慧去创造价值。这份“魔法”,比我想象中更强大,也更真实。
药学的世界博大精深,我的探索之路永无止境。未来,我将继续怀揣着这份初心,肩负着这份使命,带领我的团队,在药学的道路上不断前行,努力成为一名更优秀的药学工作者,为更多的患者保驾护航,为健康中国的建设贡献自己全部的力量。这,就是我和药学的故事,一个仍在继续,并将永远精彩的故事。